- 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个,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于物质)是一个
- 有一元论也有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有物质和意识两种)
-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归结为超自然的超人类的客观精神)和主观(把本源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的
-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不是什么创造性之类的
- 人是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不能超出必然性规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这是人的自由的限度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说什么人工智能可以认识都是错的
- 实践也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说别的动物,人工智能都是错的
-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注意不要反了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要看到存在方式就感觉错了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意识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中介是错的
- 唯心主义有辩证的,也有不辩证的,旧唯物主义是不辩证的,完全的形而上学
- 实践是马哲独有的,旧唯物没有
- 旧唯物在自然观上唯物,历史观上唯心
- 发展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发展是永恒的
- 新事物一定产生于旧事物之前是错的,但换成往往是对的
- 前后相继未必是因果,因为我发生在你之前未必是我导致的你
- 闪电和打雷不是因果关系,大气摩擦导致闪电和打雷
- 有其因必有其果是错的,有因必有果是对的
- 真和假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就不能用正确和错误来形容
- 错觉是错误的观念是对的,但真象是正确的现象是错的
- 真象和假象都是现象,因此都是外露的,说任意一个是隐藏的都是错的
- 辩证否定是是自我否定,形而上学是外部力量对事物的否定和消灭
-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形而上学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 时空是事物存在的形式,但如果说: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也是对的,或者说是空间也对,尤其是结合实例(很多时间变化的词)
- 不能将客观辩证法等同唯物辩证法,将主观辩证法等同唯心,两个都是唯物的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原因与结果
- 主体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体
-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是错误的,错在总是,实践,->认识->实践
- 实践先于认识是对的,但是不能说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因为先导是指导,实践并不能指导认识,而是认识指导实践
- 实践和认识是合一的:错误,合一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唯心主义,应该是同一,但是今天看到知行合一不能算错,因为总书记在16年讲过,题目中如果特地强调是王阳明说的,就是错的,如果只是简单提一下就是对的
- 无论是虚幻的还是真实的观念都是对事物的反映,但如果说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就是错的
- 任何观念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物质"原型"是对的
- 空口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哪个更更重要是不对的,如果给了一个案例说反映了哪个更重要是可以的
- 有用即真理是错的,但说真理一定是有用的是正确的
- 有价值的就是真理是错的,真理一定有价值是对的
-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而不是认识
-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不要后一句记反了
- 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他们的来源都是实践
-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 切记不要看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选,尤其是题目前面还有限定的
- 如: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 说的是本性,不是属性啥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 特点是直接现实性
- 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
- 所有的意识都是物质的反映
- 生产力中包含科技是对的,但说科技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是错的,生产力的要素只有3个: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 说科技是生产劳动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对的,说是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错的
-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就是意识形态
- 判断生产关系是不是先进就看能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判断上层建筑是不是先进要看他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如果适应,它就是先进的
- 不能说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都是自觉的
- 社会规律是自觉的
- 自然规律是自发的,没有人参与其中
- 人类的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不要觉得是错的)
- 剥削阶级也可以是人名群众
- 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属于社会存在,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列为社会存在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工具的状况
- 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决定的是错的,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政经
-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
-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转的次数多了,积累地就多,再转就快了),与固定资产占比成反比,流动资产占比成正比
- 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的标志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 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 价值实体就是价值
- 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价值在质上是同的
-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 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
- 具体劳动:1. 创造使用价值;2.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 抽象劳动:1. 创造商品的价值;2. 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出来
- 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不是由具体劳动转移/创造的,而是抽象劳动新创造的
-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 观念上的货币:符合流通手段
- 现实的货币(无论是否足值)符合流通手段
- 说XX工具产生剩余价值是错的,例如纺纱机产生剩余价值
- 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
- 剩余价值与利润在量上是相等的
-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
- 利润率=m/(c+v)
- 剩余价值率=m/v:反映了剥削程度
-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得垄断利润
- 资本集中实质大吃小,小合并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服务的手段
- 金融寡头
- 在经济领域实现统治的形式是:参与制
- 对国家机器额控制是: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马哲
- 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和个别视为同一层次的,整体和局部不是他们这一层次
-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 自然规律创造和改造都不可以
-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可能有:
- 可能与不可能
- 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
- 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
- 同一内容有多种形式,一个形式也可以反映多种内容
- 唯物辩证法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 调和论否认对立双方的斗争,一般看到调和是错的
-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 偶然为必然开辟道路
- 解决矛盾的形式:
-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 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 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
- 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查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要记反了
-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的,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
- 形而上学只承认克服不承认保留,就是否定一切
- 一种活动是否被称为实践是看它
- 是否超出纯粹的意识活动
- 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
- 注意目的性和以客观世界作为客体是意识活动也具有的,不可作为区分的标志
- 认识的能动反映的特性:摹写性和创造性
- 已经确定的真理是不能推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这个还没有变成真理,来看看它是否是真理
-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但旧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和辩证法
- 割裂感性理性:唯理论,经验论
- 运动静止:诡辩论
-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真理的内容是主管的,形式是客观的
-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价值的基本特性:
- 客观性
- 主体性(不是主观)
- 社会历史性
- 多维性
- 没有能动性
- 真理可以说对谁有价值,但不可以说对谁是真理
- 实践创新才有基础性意义
-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具有的关系:
-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人的认识和评价之外
- 实践并不一定总是先于认识
- 真理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但从真理的发展过程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的一个环节
- 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发展就是在不断排除谬误实现的
-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形态=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形态;
-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社会制度被视为经济形态的同义语
- 生产关系才是社会存在的范畴,不是所有社会关系都是社会存在
- 自然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并不是说人不能改变自然环境)
- 政治法律思想是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不要一看到政治法律就是政治上层建筑
- 社会存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并不是国家
-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 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 社会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 自然规律是自发的
- 社会规律是自觉的,必须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才能起作用并表现出来
- 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
- 是历史范畴
- 经济范畴
- 划分阶级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
-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x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